在CBA總決賽的第二場比賽中,裁判問題成為了外界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在歐洲、中國和亞洲的裁判組合搭配下,其吹罰尺度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和討論。盡管整體上這種搭配保持了相對公正的執(zhí)法,但在一些細節(jié)上,不同裁判的尺度差異還是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尤其是閆軍和一位土耳其裁判的吹罰,他們似乎在掌控比賽的“流暢性”方面起著關(guān)鍵作用。這讓比賽中的多次犯規(guī)和罰球線上的頻繁互動更加引人注目。這種頻繁的罰球使得第四節(jié)比賽時間異常拉長,甚至超過了30分鐘,最終演變成了一場罰球大戰(zhàn)。
對于孫銘徽、周琦、杰曼等球員來說,他們在適應裁判的吹罰尺度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特別是杰曼連續(xù)因防守犯規(guī)受到處罰,而周琦和卡爾頓的犯規(guī)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出場時間。雖然從整體上看,沒有哪一方明顯“得利”,但不可否認的是,裁判的存在感過于強烈,與第一場比賽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
對此,媒體人三土帶刺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使用歐洲裁判,就應該統(tǒng)一使用歐洲裁判,或者加入一個中國裁判、一個歐洲裁判和一個亞洲裁判,以確保大家遵循統(tǒng)一的尺度標準。不同的尺度容易讓運動員難以控制自己的動作尺度?!边@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正如楊鳴指導所指出的,當看到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裁判在場上互相“拉扯”時,對于比賽的觀賞性無疑是一種折磨。這也反映出CBA比賽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賽中賽后,裁判總是成為討論的焦點。無論是哪一場比賽,第二天的報道往往都圍繞著裁判的吹罰進行分析,這也成為了吸引流量的一個話題。
然而,這種情緒化的討論往往讓人們忽略了比賽本身以及球隊為比賽所做的努力和改變。每個球員的表現(xiàn)、拼勁和團隊精神才是比賽中最值得關(guān)注的部分。關(guān)于這場比賽的吹罰如何評價,或者閆軍老師的吹罰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這么多人在討論,且讓CBA再次成為熱搜話題,顯然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需要解決。
引入外籍裁判的初衷是為了更公平的比賽,但現(xiàn)在看來,標準不一是導致矛盾的一個主要問題。由于每場比賽都需要更換裁判組合,有時候不得不加入本土裁判,這導致了每場比賽都有不同的標準和尺度。如果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或許現(xiàn)在就應該全部采用歐洲裁判,讓他們統(tǒng)一吹罰,這樣既能保證比賽的公平性,也能讓球員們更好地適應和準備比賽。畢竟到了總決賽這個階段,裁判問題無疑是比賽的重點,減少對裁判的爭議,這應該是最低的標準了吧。